1、你若盛开,蝴蝶自来。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: 谢亭送别 唐代: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,红叶青山水急流。 日暮酒醒人已远,满天风雨下西楼。 译文: 劳歌一曲解行舟,红叶青山水急流。 唱完送别之歌你就解开行舟远去,两岸是青山红叶,江水急急向东流。 日暮酒醒人已远,满天风雨下西楼。 傍晚酒醒人已远去,只有满天风雨送我离开那西楼。 解释: 劳歌一曲解(ji)行舟,红叶青山水急流。 劳歌: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,泛指送别歌。劳劳亭,在今南京市南面,李白诗有“天下伤心处,劳劳送客亭”。水急流:暗指行舟远去,与“日暮酒醒”、“满天风雨”共同渲染无限别意。 日暮
2、(m)酒醒人已远,满天风雨下西楼。 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,古代诗词中“南浦”、“西楼”都常指送别之处。 赏析: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。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。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,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,笔法富于变化。而一、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,二、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,则又异中有同,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。 “劳歌一曲解行舟”句写友人乘舟离去。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。“劳歌”,原本指在劳劳亭(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,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)送客时唱的歌,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。劳歌一曲,缆解舟行,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
3、气氛。 “红叶青山水急流”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。时值深秋,两岸青山,霜林尽染,满目红叶丹枫,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,显得色彩格外鲜艳。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,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。景色越美,越显出欢聚的可恋,别离的难堪,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。江淹别赋说:“春草碧色,春水绿波,送君南浦,伤如之何!”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,与此同一机杼。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:“以乐景写哀,以哀景写乐,一倍增其哀乐”(姜斋诗话)的艺术辩证法。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。但通过“水急流”的刻画,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见,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.情景
4、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。“急”字暗透出送行者“流水何太急”的心理状态,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、骚屑不宁的意味。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。 “日暮酒醒人已远,满天风雨下西楼。”句则是表明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。朋友乘舟走远后,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,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。别前喝了点酒,微有醉意,朋友走后,心绪不佳,竟不胜酒力睡着了。一觉醒来,已是薄暮时分。天色变了,下起了雨,四望一片迷蒙。眼前的江面,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。而朋友的船,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。暮色的苍茫黯淡,风雨的迷蒙凄清,酒醒
5、后的朦胧,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,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,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,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。(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,古代诗词中“南浦”、“西楼”都常指送别之处。)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,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,而是宕开写景。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,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。这样借景寓情,以景结情,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,不但更富含蕴,更有感染力,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。 此诗主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。前二句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,后二句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
6、正衬离情,以描写景色作为反衬的手法表达情感,笔法富于变化。 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: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唐代王勃 江送巴南水,山横塞北云。 津亭秋月夜,谁见泣离群? 乱烟笼碧砌,飞月向南端。 寂寞离亭掩,江山此夜寒。 译文及解释: 译文 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,大山横亘,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。 秋天明月夜,在这渡口亭子里,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?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,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。 离亭的门关闭着,周围寂静无声;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。 解释 巴南:地名,在今重庆市。 横:横亘。 塞北:指长城以北。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。 津亭:古在渡口建亭,供旅客
7、休息。津,渡口。 泣:哭泣。 离群:离开同伴。 乱烟:凌乱的烟雾。 笼:笼罩。 碧砌:青石台阶。 飞月:悬在高空的月亮。 掩:掩盖,掩映。 江山:江水和高山。 赏析: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,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,有别人四首、秋江送别二首等,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。 两诗合看,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,即送客之地是巴南,话别之所是津亭,启行之时是秋夜,分手之处是江边,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,此一去将有巴南、塞北之隔。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,但就两诗比较而言,其实以第二首为胜。第一首诗最后用“谁见泣离群”一句来表达离情,写得比较平实浅露,缺乏含蓄深婉、一唱
8、三叹的韵味,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“未深”;而在写景方面,“山横塞北云”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,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,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,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,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。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,应当推第二首。在这诗中,诗人的离情不是用“泣离群”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,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。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,环顾离亭,仰望明月,远眺江山,感怀此夜,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、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。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,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、凄凉寂寞之情,自然浮现纸上,是一首寓情于景、景中见情的佳作,兼有耐
9、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。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“寒”字之妙,指出:“一片离情,俱从此字托出。”这个“寒”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,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,着此一字而“境界全出”。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,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。这个“寒”字在句内还因“此夜”两字而注入离情,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,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。而且,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,还不止一个“寒”字。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“乱”烟,既是形容夜烟弥漫,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。次句写月而曰“飞”月,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,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。第三句写离亭掩
10、而加了“寂寞”二字,既是写外界的景象,也是写内心的情怀。从整首诗看,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,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。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;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。 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3 青衫匹马万人呼,幕府当年急急符。 愧我明珠成薏苡,负君赤手缚於菟。 观书老眼明如镜,论事惊人胆满躯。 万里云霄送君去,不妨风雨破吾庐。 古诗简介 送别湖南部曲是宋朝将领辛弃疾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。通过描写自己遭受谗谤,及对武勇有为的部属的关怀热爱,鼓励他为国效忠,祝愿他前程远大,即使自己遭受政治挫折、生活困厄也心甘情愿,寄寓了壮志未酬的一腔忠愤。全篇抒情
11、极尽抑扬顿挫之能事,使豪宕不平之气漫溢纸上。 翻译/译文 穿青衫匹马单枪万人欢送,接幕府紧急命令急速启程。 深愧我薏苡明珠遭人诬陷,辜负你赤手缚虎自立战功。 观书眼虽老犹明知人如镜,论事理有胆有识直言秉公。 你去后鹏程万里为国效力,我不妨风雨破庐贫困终生。 解释 部曲:即部属。古代大将的军营都设有各司其事的属官,称之为“部曲”。 青衫:唐朝时为九品小官的官服,其色青,因称之为“青衫”。首句化用杜甫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诗句“身轻一鸟过,枪急万人呼”。 幕府:古代大将行军时,在帐幕之中办公,称为“幕府”。后来地方军政长官的官衙,也叫幕府。 急急符:紧急命令。也称“急急如律令”。 薏苡:语出后汉书马援
12、传,马援从交趾还,载一车薏米,有人告发他私载一车珍珠。后世用“薏苡明珠”此典指因涉嫌而受污谤的人。 於菟:楚人称老虎为於菟。见左传。 风雨破吾庐:语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: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。”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八年(1181年),辛弃疾被弹劾罢官,退居带湖(今江西省上饶市城外)。数年之后,他当年任湖南安抚使时创建的飞虎军中的老部下来拜访,回忆了当年与部下共同的经历和壮举,临别时写了这首诗相送。 赏析/鉴赏 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爱国词人,但他的诗作却很少为人所知。这首送湖南部曲作于南宋孝宗淳熙七年(公元1180)冬,当时由湖南安抚使调任至江西,一位部属小官前来送别,他赠了这首诗。全诗字里行间
13、跳荡着热爱部属的激愤心情,展现出光明磊落的英雄本色。诗中用典表达自然,既寄寓了自己壮志未酬遭受谗谤的一腔忠愤,又显示出热情鼓励武勇有为的后劲,使之为国效忠的情怀。 这一首辛诗的风格和辛词一样,悲壮而苍凉,沉郁而雄健,但艺术水准明显不如词。 就诗的内容来看,所送的这位部属,是一位勇猛的壮士。此诗首联颇有“马作的卢飞快,弓如霹雳弦惊”(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)的风味,气势突兀高昂,如疾风破空而来,军府中下达了紧急军令,这位壮士接下命令,穿青色军服,跨上战马,在万众欢呼声中腾跃向前。写出了部下骁将的飒爽英姿和过人勇力。颔联抒发了因主帅受人诬陷,致使赤手空拳缚虎的猛士不能“赢得生前身后名”的无穷遗憾
14、。在句中一“愧”一“负”当中,诗人关怀部下,不计较个人功名得失的宽广胸怀和高尚品格也就溢于言表。颈联像是诗人“素负志节”的“自白书”,他眼明如镜,胆识过人,仗义执言,绝不像他人那样畏首畏尾,顾虑重重。赤心为国,始终对中原抗金必胜抱有坚定信心。他多次向朝廷上书,提出抗击金兵,恢复中原的良策,即使不被采纳,屡遭打击,也绝不屈服。尾联着重点明送别之情,第七句祝愿对方鹏程万里,青云直上;末一句则是写自己的心情:只要被送的壮士有着光明的前景,最后能够为国家效力,即使自己遭受重大挫折,忍受“风雨破吾庐”的困厄生活也是心甘情愿。此句化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名句作结,其先人后己、先公后私的可贵精神也和杜甫一样,令人钦佩。而从送别这一题材看,又有高适豪迈的风味。 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4 朝代:唐代 :李白 原文: 斗酒渭城边,垆头醉不眠。梨花千树雪,杨叶万条烟。 惜别倾壶醑,临分赠马鞭。看君颍上去,新月到应圆。 介绍 李白 李白(701年762年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唐朝浪漫主义诗人,被后人誉为“诗仙”。祖籍陇西成纪(待考),出生于西域碎叶城,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。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,有李太